三婚六聘是什么意思啊,社火脸谱是什么意思
自古以来,结婚的礼仪就非常隆重。在古代,一男一女结婚,都要经过一套严格的礼仪。第一件事是请媒人。如果没有媒人,他们两个就私下结婚终身。在古人看来,这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。
在 《诗经卫风氓》 中就有这样一句“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”。表明,至少在春秋时期,男女结婚时会有媒人。当然,规则绝对不止这些。我们来看看古代人结婚的规则和程序。
1.古代婚姻的压力是什么?在古代必须要有媒人,政府非常重视婚姻。早在周朝就已经有官方媒人负责男女的婚姻。在 《周礼》 、 《管子》 中都有关于官媒的记载,且详细的说明了媒人的负责事项:督促男女在适龄时成亲,生育子嗣,并且还要对鳏夫寡妇进行撮合。
所谓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,古代媒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。没有媒人的婚姻甚至违反了法律。在汉朝,如果你没有媒人而结婚,那么你的父母和邻居会看不起你。在唐代,“为婚之法,必有行媒”,的法律中就有规定,可见媒人的重要性。即使到了封建礼教越来越严重的明清时期,男女私奔的话也会被抓起来甚至浸在猪笼里。
大家对媒人的印象,可能还是古装剧里那种手拿手帕,嘴唇上有颗痣的媒人形象。其实这个形象有点片面,这其实是民营媒体的形象。战国以后民间开始出现私媒,宋代出现了以说媒为职业的职业媒人。但是,这些媒人在撮合婚姻的时候,也要向官方媒体报备。媒人,这个古老的职业,在古代婚嫁礼仪中,是必不可少是一位中间人。
在古代必须要有完整的婚嫁流程结婚不像现在这么简单。到民政局登记,领结婚证,就结婚了。在古代,除了有媒人之外,婚姻关系只有经过三本六礼才算正式缔结,否则法律不会承认你的妻子身份,也就是所谓的媒人结婚。只有明媒正娶的才是妻子,如果没有那就是妾。
许多人认为古代男人是一夫多妻制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与严格来说应该叫一夫一妻多妾,妻子作为正式配偶,其地位是被法律所认可的,男子不可随意抛弃。,的嫔妃不同,嫔妃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,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,嫔妃无权继承家庭财产。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比奴隶高一点点。即使在古代,也有达官贵人互赠漂亮妃子的情况。可见虞姬在家并不是一家之主。
那么,明传媒的婚姻是怎样的呢?这时,就是必须通过媒人上门提亲,经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以上六礼,并且拜过天地之后,此时婚姻关系才算是正式达成了。's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也产生了法律效力。除非女方犯了七宗罪,否则男方不能随意与妻子离婚,否则将受到政府的惩罚。所以,对于那些戏曲里的男人,有钱之后要弃妻,就没那么简单了,因为女人的七个老婆之外,还有三个,其中一个就是,结婚的时候先穷后富,所以男人不能和老婆离婚。
第二,古代的婚姻过程是一个怎样的程序?在古代,婚姻的过程也叫“三书六礼”,也叫“三媒六聘”或“三书六聘”,只是名称不同,都是一个意思。三书六礼分为两部分,即三书六礼。三书是指聘书、礼书、迎书;六礼则是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这六步礼仪。's礼仪在古书《 《礼记》 》和《 《礼仪》 .》中都有记载,那么我们来谈谈这三本书和六礼。
在三书,我们可以看到在解除婚约时,女方将男方的订婚信退回。当然,如果女方家已经接受了聘书,除非非常特殊的情况,一定不能随意退回,否则在邻里之间抬不起头来。如果婚约已被接受但被退回,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女方很难再嫁。
这个聘书:聘书是指在“纳吉”,也就是定婚约时候所立定的文书,是男方交给女方的一个凭证,用来证明两家已经定下了婚约,到了约定的日期,男方会来迎娶女方。其实就是一份嫁妆清单,上面写明了在征的时候,男方送到女方家的嫁妆里有什么,以及这些东西的数量。至此,这桩婚事正式达成。他们的婚姻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已经确立,不会有任何改变,也不能解除婚约。接下来就是确定拜堂日期,正式结婚。
礼书:
娶新娘之用。将迎书交给女方家中后,男方就可以接走女方了。六礼纳采:纳采是六礼之中的首礼,是男方家中托请媒人到女方家中询问女方家中是否有要家人的想法。在礼仪中规定,这一礼要使用大雁,媒人上门时,会用白茅草包着一只大雁到女方家中。而女方家里看到有人提着大雁上门,也就知道这是有人上门来提亲来了。这个时候,不管女方家中是否有嫁女的意思,都不会将上门的媒人拒之门外,而是要请进门来奉上好茶。
而这个时候就全靠媒人说了,是否能够说动女方家中答应这门亲事,而女方同样会向媒人询问男方家中的情况,如果觉得条件不适合,或者暂时没有家人的想法,那就会委婉的拒绝。媒人就会把大雁带回去还给男方,男方看到大雁被媒人带回来,那也就知道了这门亲事没有说成。而如果女方家中应下了,大雁就会被留下。中国地域广阔,有些地方没有大雁,也可以用鹅来代替大雁,而到了后来,因为大雁的捕捉难度比较大,也会用木雁代替,并且除了大雁,也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带有象征意义的礼物。纳采成功了,媒人这时候就会进行下一步,那就是问名。
问名: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礼,在女方家中接受纳采之后,媒人会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,也就是庚帖。媒人拿到庚帖之后,会交到男方家中,而男方则要进行卜筮吉凶,请先生来测一下八字,看一看两个人的八字是不是冲突,能不能够成婚。《诗经卫风氓》当中“尔卜尔筮,体无咎言”说的就是这一步。如果二人八字相合,那就可以再往下进行问吉了。
问吉:问吉也叫作过文定,顾名思义就是如果庚帖没有问题的话,那么这门婚事就算是定下来了。男方得到女方庚帖后,请过先生测过八字,没有问题之后,就要把庚帖放在神位之前或者祖宗牌位前三天,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。如果八字相合,而又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,那么说明这两个人可以成亲。
纳征:也叫纳徵、过大礼,指的是送上聘书、礼书以及男方的聘礼。一般是在大婚前一道半个月之间,由男方找到两位或者四位全福的女性亲属(所谓全福就是父母公婆健在,丈夫安好,并且儿女双全的人)和媒人一起将聘礼带女方家中,而女方这个时候同样也需要回礼。
这个聘礼各朝各代有不同的仪制规定,大致都是按照家庭情况以及阶层不同来分级,不同层次的人所规定的礼物都有所不同。过了纳征,婚约就已经正式的达成,相当于已经办好结婚证了。接下来只需要选个好日子把新娘接回家就可以了。
请期:请期很好理解,就是选择一个好日子正式拜堂成亲,这个请期可不是现如今随便什么日子都可以,而是要拿黄历选择一个适合嫁娶的日子才行。这个日期还要经过女方家中同意,两方都同意了,就该去迎亲了。
亲迎:亲迎就是男方带着媒人和亲友到女方家中接走新娘,但是这接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会有各种各样的关卡等着新郎,不会让你轻易地就将新娘接走。比如说唐代就有催妆诗,意为催促新娘快些梳妆完毕,同时女方的好友还会用系着红绸的棒子敲打新郎,而这个时候就要傧相出场了,傧想要替新郎挡下这些木棒。这一套流程走完之后,新郎见到了新娘,还需要先在女方家中的祖庙中拜祭一下,才能够用花轿将新娘接回家中拜堂成礼。自此,这个婚算是真正的结完了。
总结在古代的婚嫁当中,礼仪显得十分的重要,你要成婚,那么必须要经过这些礼仪才可以。而到了现在,这一套礼仪已经大大简化,只保留下了纳采、纳征、以及亲迎当中的一些习俗。而纳征算是保留的比较完整的婚俗礼仪了。在现如今的一些农村地区也有一些古代婚俗的保留,比如在江南地区的一些农村里,女子行嫁礼中仍然会有用雁这一习俗,当然了,这个雁如今是用鸭子或者鹅来替代。
我曾猜想古代婚礼为何要如此隆重如此繁琐,大抵是为了让新人知道结两姓之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吧。繁复的礼仪,其实也是为了祝愿新人能够举案齐眉,白头偕老。
参考书籍:
《礼记》
《礼仪》
《诗经》
《管子》